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社論 緬懷經國先生 重塑社會新價值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一月十三日,是蔣故總統經國先生逝世二十七周年紀念日。回想過去那段胼手胝足、全民奮鬥的日子,每個人心中總少不了他,並且心懷無限感恩。對我們榮民眷而言,經國先生更直接的照顧與恩典,牽引著我們永遠視他如同親人,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褪色。
 經國先生生於憂患的中國,逝世前向世人明言:「我在臺灣住了四十年,我也是臺灣人,當然也是中國人。」我們深知,他歷經中國和西伯利亞的成長,但用盡畢生性命、嘔心瀝血經營的地方是臺灣。從他接任行政院副院長兼任經合會主委起,到他逝世為止,那真是臺灣經濟起飛的黃金年代,每人所得上升十九倍,平均失業率僅百分之一點七,平均出口成長率百分之二十六。
 在經國先生主政期間,先後推動國家十大建設、十二項建設計畫及十四項建設,帶動臺灣經濟起飛、成長、茁壯,締造舉世驚艷的臺灣經驗與奇蹟。進而於晚年時實現解嚴,開放報禁、黨禁,親口宣示大陸探親政策,揭開兩岸和平交流序幕,為民主臺灣、兩岸開放,樹立可長可久的架構。後人多以「經國之治」來追憶他引領國家向上提升,為臺灣注入活水源頭的歷程。
 哲人日已遠,經國先生之所以能獲得崇高的歷史評價,最重要仍在於他人格上的質樸特質。他的生活極其簡約,一件夾克成為他個人獨特的標誌。即使他一手帶動臺灣經濟起飛,為人民創造無數財富,但嚴守政商分際,對巨商富賈敬而遠之,其不曾為自己留下寸土片瓦。由質樸所展現的施政風格,一言以蔽之,心中只有人民的利益;更因他對貧窮勞苦的普羅大眾有最直接的接觸與感受,讓他始終堅持民本政治與民生經濟的施政理念,至死不渝。
 經國先生從不虛矯,亦不浮誇,他曾說:「真正有價值的東西,不是財產金銀,不是房屋田產,不是身體的舒適與逸樂,而是真理、榮譽、謙虛、勇敢和對國家純潔的愛。」就此而言,不禁令人想起,在我們的傳統價值系統中,「福、祿、壽、財、喜」是人人所欲的目的,而「忠、義、信、儉、勤」則是人人所應本的方法,然而,今日社會流風所向,社會風氣是否都過於重目的而輕方法?值此懷念經國先生的此刻,吾人是否須加反思:為達目的性價值,更應重視忠誠、正直、守信、節儉和勤奮!
 清朝中興名臣曾國藩曾言:「盛世創業垂統之英雄,以襟懷豁達為第一義;末世扶危救難之英雄,以心力勞苦為第一義。」經國先生無疑是屬於後一類型的人物。質言之,經國先生一生遭遇一般人難以想像的曲折淬鍊,受盡人間無數苦難,因而自我期許:「盡心盡力,為國為民。」更堅信:「官員能吃苦,百姓才能少吃苦。」這是公務人員應時常惕勵奮勉的從公精神。
 如今時光流轉,物換星移,環境變遷,但經國先生這位「老朋友」一直與我們同在,未曾遠離,而我們對他的感懷與想念亦從未稍減。我們除了緬懷他對國家人民的重要貢獻,更追思他質樸的人格與犧牲奉獻的精神,這應是我們重塑社會新價值的碩大資源與寶貴資產。
(點閱次數:1256)